云冈石窟
数游云冈石窟,但见荒山秃岭,衰草斑驳,布若疥癣。
鲜有树荫,不盈半亩。
虽千窟佛尊,万般变化。
北魏风韵遗存。
终缺水色山光,未免留憾。
多年未见颜改,每每嘘嘘以叹。
平城西廿里,硉矹山成势。
未显岳崔嵬,苍天亦有赐。
武周石多坚,百窟凿为寺。
万佛坐莲花,须弥皆囿此。
天工开巧物,应到兹山止。
昙曜始五窟,十年方砥砺。
续开千佛面,费尽石工计。
每佛并西来,但看个迥异。
金刚睁怒目,我佛拈兰指。
贝叶释空禅,飞天舞旖旎。
人置若佛国,便忘诸俗事。
入窟悟空明,出窟复俗地。
指点诟山陬,实属不毛地。
衰茅细似针。
颓树瘦如臂。
有涧绕丘山,无缘濯清泚。
若凭饮胡马,胡马犹渴死。
最恐廿四风,每吹沙便起。
沙飞利似刀,沙覆厚如被。
许假吹经年,丘山当可瘗。
莫讥草木身,岁岁嘘狼狈。
唯有窟深幽,石坚为壁垒。
雨风何飒飒,无碍佛轻寐。
佛梦若有知,应滴悯人泪。
广野植菩提,八方著青翠。
净瓶挥一滴,化作瀺灂水。
善水润武周,武周生红紫。
平城春浩荡,游人焉吝喜?
无奈佛无听,枉坠齐肩耳。
纵有紫金身,算来皆傀儡。
堪怜拜佛心,万古成儿戏。
佛亦为我凿,何必托神鬼。
佛法既我心,江山自可易。
植林掩荒石,引水濡北魏。
锦绣织初成,傲与佛前说。
鲜有树荫,不盈半亩。
虽千窟佛尊,万般变化。
北魏风韵遗存。
终缺水色山光,未免留憾。
多年未见颜改,每每嘘嘘以叹。
平城西廿里,硉矹山成势。
未显岳崔嵬,苍天亦有赐。
武周石多坚,百窟凿为寺。
万佛坐莲花,须弥皆囿此。
天工开巧物,应到兹山止。
昙曜始五窟,十年方砥砺。
续开千佛面,费尽石工计。
每佛并西来,但看个迥异。
金刚睁怒目,我佛拈兰指。
贝叶释空禅,飞天舞旖旎。
人置若佛国,便忘诸俗事。
入窟悟空明,出窟复俗地。
指点诟山陬,实属不毛地。
衰茅细似针。
颓树瘦如臂。
有涧绕丘山,无缘濯清泚。
若凭饮胡马,胡马犹渴死。
最恐廿四风,每吹沙便起。
沙飞利似刀,沙覆厚如被。
许假吹经年,丘山当可瘗。
莫讥草木身,岁岁嘘狼狈。
唯有窟深幽,石坚为壁垒。
雨风何飒飒,无碍佛轻寐。
佛梦若有知,应滴悯人泪。
广野植菩提,八方著青翠。
净瓶挥一滴,化作瀺灂水。
善水润武周,武周生红紫。
平城春浩荡,游人焉吝喜?
无奈佛无听,枉坠齐肩耳。
纵有紫金身,算来皆傀儡。
堪怜拜佛心,万古成儿戏。
佛亦为我凿,何必托神鬼。
佛法既我心,江山自可易。
植林掩荒石,引水濡北魏。
锦绣织初成,傲与佛前说。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云冈石窟为背景,通过生动的对比展现了石窟艺术与周边荒凉环境的巨大反差,同时融入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1. 环境描写(开头到"丘山当可瘗")用"荒山秃岭""衰草斑驳"等形象比喻,突出石窟所在地的贫瘠干旱。特别用"沙飞利似刀"这样锋利的比喻,强调风沙对环境的侵蚀。
2. 艺术赞叹("唯有窟深幽"到"无碍佛轻寐")笔锋一转,赞叹石窟佛像的精美绝伦。用"金刚睁怒目""飞天舞旖旎"等动态描写,让冰冷的石雕活了起来。通过"入窟悟空明,出窟复俗地"的对比,展现艺术带给人的精神升华。
3. 哲理思考("佛梦若有知"到最后)提出大胆设想:如果佛像有灵,应该会为荒芜环境落泪。最后点明"佛亦为我凿"的核心思想,强调人类才是改变环境的主体,呼吁通过植树引水来改善生态,让艺术瑰宝与美好环境相得益彰。
艺术特色上,诗人善用对比手法(精美佛像vs荒凉环境)、生动比喻(把飞沙比作刀)、合理想象(佛像落泪)。语言通俗却富有张力,如"瘦如臂""渴死"等表述既形象又深刻。
全诗超越了一般游记,从环境保护角度提出了"人定胜天"的积极主张,认为改善生态环境才是对石窟艺术最好的致敬,展现了现代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