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杜洲乡学读书诸弟侄时王敬助为师
负笈少年志,读书无患贫。聚萤时已迈,映雪事当新。
沈默东墟老,凄凉江左宾。兴居便饮食,德性藉陶甄。
陋巷穷诗礼,荒陬集荐绅。缁衣心眷眷,贝锦语谆谆。
醴设穆生□,□□□□□。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长辈写给在乡下读书的弟弟、侄儿们的家书,核心是鼓励他们坚持读书、磨砺品德。全诗用平实的语言传递了深刻的劝学道理,我们可以分几个层次来理解:
1. 开篇点明读书的真谛
"负笈少年志,读书无患贫"直接亮出观点:背着书箱求学的少年要有志气,真正的读书人不怕贫穷。这里用"负笈"(背着书箱)的画面感,让人联想到古代学子跋涉求学的艰辛。
2. 用典激励勤学
"聚萤"(车胤用萤火虫照明)、"映雪"(孙康借雪光读书)两个典故被翻新使用,说这些故事虽然已成过去,但你们应该创造自己的新故事。这种鼓励方式既传承传统又激励创新。
3. 描写现实困境
"沈默东墟老,凄凉江左宾"描绘乡下简陋的学习环境:破旧的东边房屋,冷清的江边住所。但紧接着用"兴居便饮食"转折——只要精神振奋,粗茶淡饭也能安心做学问。
4. 强调品德培养
"德性藉陶甄"是全诗精髓:品德需要像陶器一样反复锤炼。后面"陋巷""荒陬"的艰苦环境,反而能聚集真正的读书人(荐绅),暗示逆境更能磨炼人。
5. 结尾的温情叮嘱
"缁衣""贝锦"用借代手法:长辈的粗布衣服(代表关心)始终牵挂你们,像贝壳般珍贵的话语(指这封信)要仔细体会。最后残缺的句子提到设酒相待,应是期盼学成团聚的温馨画面。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萤火虫""雪光""陶器"等日常事物作比,把大道理说得生动
- 既有"不怕贫穷"的硬气,又有"粗布牵挂"的柔情
- 残缺的最后两句给人留白想象,仿佛能看到长辈欲言又止的殷切目光
全篇没有空洞说教,而是把读书、做人、处世的智慧,融化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至今读来仍能感受到那种跨越时空的家族温情与精神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