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的萧瑟景象,同时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忧思。
前四句写景:边塞的霜来得早,大雁南飞,冰冷的湖水让莲蓬枯萎,稀疏的树林中树叶凋零。这些意象共同营造出深秋的荒凉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寂寥的基调。
后四句抒情:诗人虽然身居高位("鼎鼐"指宰相之位),却找不到回家的路("庭闱"指父母居所),暗示有家难归的处境。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心中牵挂的事无穷无尽,只能迎风叹息。这里的"关心事"可能包括对家乡的思念、对时局的忧虑,或是个人抱负难以实现的苦闷。
全诗通过鲜明的季节特征与深沉的情感相结合,让读者感受到:外在的自然萧条与诗人内心的孤寂相互映衬,即使身居高位也难掩思乡之情和人生无奈。这种将个人命运与自然景物相融合的写法,正是古典诗词的典型表现手法。
于谦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汉族,明朝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杭州钱塘县人。因参与平定汉王朱高煦谋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担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抚。明英宗时期,因得罪王振下狱,后释放,起为兵部侍郎。土木之变后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钰监国,擢兵部尚书。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决策守京师,与诸大臣请郕王即位。瓦剌兵逼京师,督战,击退之。论功加封少保,总督军务,终迫也先遣使议和,使英宗得归。天顺元年因“谋逆”罪被冤杀。谥曰忠肃。有《于忠肃集》。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