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哭(野哭美吴孝子顾颢也)
野哭者谁,子伊氏维。
顾弗安于,寝言思其。
父言升其,堂言抚其。
床音容无,方乃筑室。
于场匪言,斯扬维以。
永伤维草,萋萋维木。
繄繄于今,三年而身。
之痗兮而,志弗馁兮。
日往于田,号泣于天。
有鸟有𤠔,亦子是怜。
维孝思则,然孰吴之。
区而有斯,士孰顾之。
宗而有斯,子维士子。
兮家之纪,兮里之砥。
兮维士子,兮亦孔之。
名维有司,之称维帝。
顾弗安于,寝言思其。
父言升其,堂言抚其。
床音容无,方乃筑室。
于场匪言,斯扬维以。
永伤维草,萋萋维木。
繄繄于今,三年而身。
之痗兮而,志弗馁兮。
日往于田,号泣于天。
有鸟有𤠔,亦子是怜。
维孝思则,然孰吴之。
区而有斯,士孰顾之。
宗而有斯,子维士子。
兮家之纪,兮里之砥。
兮维士子,兮亦孔之。
名维有司,之称维帝。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孝子在父亲去世后的悲痛与思念,情感真挚动人。以下用简单易懂的方式解析:
1. 核心主题
全诗围绕"孝子失去父亲后的痛苦"展开。通过野外痛哭、回忆父亲生前细节、三年守孝等场景,展现儿子无法释怀的哀伤。
2. 情感表达手法
- 野哭开场:开篇"野哭者谁"像镜头突然对准一个在荒野痛哭的人,引发读者好奇。
- 生活细节:用"父言升其(父亲曾登上厅堂)""堂言抚其(曾在堂前抚摸我)"等日常片段,让思念具体可感。
- 自然烘托:"永伤维草,萋萋维木"用茂盛的草木反衬人死不能复生的残酷。
- 超现实元素:"有鸟有𤠔(有鸟有猿)"连动物都怜悯孝子,夸张手法强化悲痛。
3. 人物形象
孝子形象立体:
- 重情义:父亲去世三年仍"日往于田,号泣于天"(每天去田间向天哭喊)
- 有责任感:被称为"家之纪""里之砥"(家庭的支柱、乡里的楷模)
- 坚韧:"志弗馁兮"(意志从不消沉)体现守孝的坚持
4. 语言特色
- 多用重复:"维...维..."句式形成咏叹调般的节奏,如"维孝思则"强调孝心
- 短句有力:"兮家之纪,兮里之砥"四个字就勾勒出孝子的社会形象
- 古语今意:"三年而身"指古代守孝三年的习俗,"孔之"即"非常"的赞叹
5. 深层意义
表面写个人哀思,实则歌颂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传统美德。最后"名维有司,之称维帝"(名声被官府记载,称颂达于天帝),说明这种孝行会获得社会认可与历史铭记。
这首诗打动人的关键在于:用最朴实的田间痛哭场景,承载最厚重的生死亲情,让读者看到孝道不是抽象教条,而是鲜活的、带着泪痕的生命记忆。
程敏政
(1445—1499)明徽州府休宁人,字克勤。程信子。成化二年进士。授编修,历左谕德,以学问该博著称。弘治中官至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见唐寅乡试卷,激赏之。十二年,主持会试,以试题外泄,被劾为通关节于唐寅等,下狱。寻勒致仕卒。有《新安文献志》、《明文衡》、《篁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