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招题院静照堂

门掩世喧外,幽栖向此堂。
一心能自尽(《宋诗纪事补遗》卷二六作静),万事即都忘。
尘冷孤蟾白,庭空异草香。
何须隐林壑,处处可韬光(元徐硕《至元嘉禾志》卷二七)。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远离尘嚣、静谧安详的隐居生活场景,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通俗分析:

1. 主题与意境
诗人通过描写一个掩门避世、幽静安闲的居所(静照堂),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诗中“门掩世喧外”直接点明主题:关上门,外界的喧嚣就被隔绝,内心也随之平静。这种生活态度让人联想到现代人渴望逃离城市繁忙、追求心灵安宁的愿望。

2. 哲理与心境
“一心能自尽,万事即都忘”是诗的核心思想。意思是只要内心能够专注(或保持清净),外界的纷扰自然会被遗忘。这是一种修心的方法,类似于现代人常说的“专注当下”或“断舍离”。诗人认为,真正的宁静不在于环境,而在于心境。

3. 生动的自然描写
“尘冷孤蟾白,庭空异草香”用简洁的画面传递出寂静之美:尘土清冷,月光如霜(“孤蟾”指月亮),空荡的庭院中飘着野草的清香。这两句没有直接写人,但通过环境的“冷”“空”“香”,反而衬托出隐居者内心的淡泊与满足。

4. 豁达的结尾
最后两句“何须隐林壑,处处可韬光”升华了主题:何必非要躲进深山老林?只要心境通透,任何地方都能隐藏锋芒、修养心性。这种观点打破了传统隐士必须“与世隔绝”的刻板印象,强调精神自由的可贵。

魅力总结
这首诗的吸引力在于它用朴素的语言道出了现代人依然共鸣的道理:宁静不在远方,而在心里;生活的智慧不是逃避,而是修心。即使今天读来,也能让人在忙碌中感受到一丝清凉与豁达。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