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次乘船旅行的经历,通过对比不同季节行船的感受,引发出对人生顺逆的深刻思考。
开头四句用生动的比喻描写枯水期行船的艰难:河滩上密集的竹节(暗指浅滩礁石),浅得只能浮起瓜皮的河水,经过名叫"弹子涡"的险滩时,船经常搁浅。这些细节让读者直观感受到行船的不易。
中间六句通过时间对比展开:现在枯水期虽然船行缓慢,但回忆起前年洪水期返程时,逆流而上三天才走完一程,反而更慢。这里用"破三日"强调时间的漫长,"宜迟迟"带着无奈的自嘲。
最后四句是点睛之笔:本以为顺流而下会轻松,没想到同样艰难。由此联想到人生就像行船,无论顺境逆境都充满艰辛,而随着年岁增长,这种体会愈发深刻。"阅世老更悲"道出了人生阅历越深,越能体会生活不易的普遍真理。
全诗妙在将具体的行船体验升华为人生感悟,用浅显的比喻(如"尺水浮瓜皮")让读者感同身受,最后引发共鸣。没有说教,而是让读者从生活细节中自己体会哲理,这正是古典诗歌"即事明理"的魅力所在。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