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清贫隐士的冬日生活,表达了他高洁的志向和内心的矛盾。
前四句写实景:诗人住在简陋的屋子里,生活清苦得几乎要和僧人一样。烧枯枝取暖、舀冷水解渴就是他日常的生活。但这样的环境反而让他的诗思像碧云般清澈,虽然睡在铺满黄叶的山间床榻上冷得像要结冰,却显得格外雅致。
五六句用松竹和猛禽自比:松竹在雪中依然挺拔(偃蹇指弯曲却坚韧),雕鹗(猛禽)遇到寒霜反而飞得更高。这里暗喻诗人虽然处境艰难,但品格像松竹一样不屈,志向像猛禽一样高远。
最后两句流露矛盾心情:唯一担心的是自己像老匏瓜(葫芦)一样被藤蔓缠住,白白老去。"函丈"指老师或长辈的教诲,诗人觉得辜负了他们的期望。这里既有坚守清贫的自得,也有一事无成的隐忧。
全诗妙在把清苦生活写得充满诗意,用松竹、猛禽等意象把穷困转化为骨气,最后又在洒脱中透出一丝不甘,展现了古代文人典型的精神世界。
彭孙遹
彭孙遹(yù)(1631—1700)清初官员、词人,与王士祯齐名,时号“彭王”。字骏孙,号羡门,又号金粟山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彭孙贻从弟,顺治十六年进士。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第一,授编修。历吏部侍郎兼翰林掌院学士,为《明史》总裁。诗工整和谐,以五、七言律为长,近于唐代的刘长卿。词工小令,多香艳之作,有“吹气如兰彭十郎”之称。著有《南往集》、《延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