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进之饮蕃叟弟筠亭且赋诗余与蕃叟族居盖屏

判与渔樵日往还,鹤亡蜂遁径苔班。
何人不弃寻常事,有弟相忘咫尺间。
宽网及余端已老,祥琴相尔未应閒。
但将丘壑全分付,可待移文始厚颜。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兄弟间平淡却深厚的亲情,以及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全诗用日常生活的画面,传递出温暖又略带自嘲的人生感悟。

前四句像在唠家常:诗人说自己整天和打渔砍柴的人混在一起,连鹤飞走了、蜜蜂不见了、小路长满青苔这些小事都记得清清楚楚。但奇怪的是,虽然和弟弟住得很近("咫尺间"),反而常常忘记见面。这里用生活细节的"记得"反衬兄弟相处的"忘记",其实是在说:真正的亲人不需要刻意维系,哪怕不常见面,感情也不会变淡。

中间四句带着幽默感:诗人说自己年纪大了("端已老"),像被放宽网的鱼一样自由;弟弟则像调好音的琴,看起来悠闲。这里用"宽网""祥琴"比喻兄弟二人不同的生活状态,一个彻底躺平,一个假装清闲,透着亲人之间才懂的调侃。

最后两句最有趣:诗人说干脆把山林田园都分给弟弟管,这样就不用写搬家告示("移文")厚着脸皮来蹭住了。表面是开玩笑要赖在弟弟家,实际是表达"我的就是你的"这种亲人间的毫无保留。这种带着玩笑的亲密,比直接说"我们感情好"更有味道。

全诗妙在把深刻的亲情藏在生活琐事里,用渔樵、蜂鹤、琴网这些平常事物作比喻,既不矫情又不落俗套。特别是结尾的玩笑话,让整首诗在温馨中带着鲜活的生活气息,让人看到古代文人除了风花雪月,也会写接地气的兄弟情。

陈傅良

陈傅良(1137—1203),字君举,号止斋,学者称止斋先生,浙江温州瑞安湗村(今署瑞安市塘下镇罗凤街道)人,南宋著名学者、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乾道八年(1172)进士,官至宝谟阁待制、中书舍人兼集英殿修撰,为南宋一代名臣。青年时期执教于家塾,后主讲于茶院寺之南湖塾,学生数百。中进士后授泰州教授,仍在家教书。后任职湖南,公余在岳麓书院讲学,门墙极盛。卒谥文节。 著有《止斋文集》、《周礼说》、《春秋后传》、《左氏章指》等作品。其中,《八面锋》为宋孝宗击节赞叹,御赐书名,流传甚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