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碎器瓶
己甘玉共碎,肯藉瓦能全。
漾水纤鳞跃,欹花细锦鲜。
陶成煮白石,炼就补青天。
秋月冰壶裂,春蚕丝茧缠。
珊瑚笼铁网,蝌蚪蚀苔笺。
纹杂罘罳簟,光分玳瑁筵。
质莹高玉案,晕积近炉烟。
若是词人掷,声同作赋传。
漾水纤鳞跃,欹花细锦鲜。
陶成煮白石,炼就补青天。
秋月冰壶裂,春蚕丝茧缠。
珊瑚笼铁网,蝌蚪蚀苔笺。
纹杂罘罳簟,光分玳瑁筵。
质莹高玉案,晕积近炉烟。
若是词人掷,声同作赋传。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打碎的花瓶作为主题,通过丰富的比喻和意象,展现了破碎之美的独特魅力。
首句“己甘玉共碎,肯藉瓦能全”直接点明主旨:宁愿像美玉一样破碎,也不愿像瓦片那样苟且完整。这表达了诗人对高洁品格的追求,即使破碎,也要保持自身的珍贵。
接下来,诗人用一连串生动的画面描绘碎瓶的美丽:
- “漾水纤鳞跃”形容碎片像水中跳跃的鱼鳞,闪烁灵动;
- “欹花细锦鲜”则像倾斜的花朵和精致的锦缎,色彩鲜艳;
- “陶成煮白石”和“炼就补青天”借用神话传说,把碎瓶比作女娲补天的五彩石,赋予它神圣的意味;
- “秋月冰壶裂”和“春蚕丝茧缠”则用冰壶碎裂的清脆和蚕丝缠绕的柔美,表现碎片的质感和形态。
后几句继续用珊瑚、蝌蚪、玳瑁等珍贵事物比喻碎片的纹路和光泽,强调即使破碎,依然高贵不凡。
最后,“若是词人掷,声同作赋传”点出诗人的态度:真正的文人(词人)即使打碎花瓶,也能让破碎的声音像诗赋一样流传千古。这既是对艺术创造力的赞美,也暗含“破碎亦能成诗”的哲理。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比喻和象征,把“破碎”升华成一种艺术,表达了对残缺之美的欣赏,以及不随波逐流、坚守本真的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