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日旅途中的场景,充满了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自然意象。
诗人早晨从东边出发,一路向西经过荐亭。这里的群山仿佛带着哀怨的情绪,呈现出一种暗淡的青灰色,就像女子忧愁时皱起的眉头。山间的溪水发出幽咽的声响,像是在低声诉说,又像在叮咛嘱咐。诗人不禁自问:难道是这山水怪罪我太久没来探望,所以特意用这样的景象挽留我稍作停留?
诗人在松柏树下歇脚,时而坐着时而站起,透过窗棂眺望。虽然秋日的天色尚未完全昏暗,但绵绵细雨让整个天地显得朦胧阴沉。这里透露出诗人内心的矛盾:既想继续赶路,又被这忧郁的山水景致所牵绊。
全诗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将自然景物人格化。群山会"怨思",溪水会"泣诉",这种拟人手法让整幅秋景图充满了情感张力。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把一次普通的旅途停留写得如此富有诗意,让读者也能感受到那份秋日的忧郁和山水的情意。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