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张老松树

岁晚东岩下,周顾何凄恻。日落西山阴,众草起寒色。
中有乔松树,使我长叹息。百尺无寸枝,一生自孤直。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冬日傍晚的松树图景,传递出孤高坚韧的人生感悟。

前四句用"岁晚""日落""寒色"等词营造出寒冷萧瑟的氛围,就像用灰暗的色调画出了冬天傍晚的山景。诗人环顾四周,感到一阵凄凉,这种环境描写为后面的抒情做了铺垫。

中间两句笔锋一转,在荒凉的背景中突然出现一棵高大的松树。这就像在一幅灰暗的画面上突然点出一抹青翠,强烈的对比让诗人忍不住发出叹息。这里的"叹息"不是惋惜,而是对松树气质的赞叹。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灵魂。诗人用"百尺无寸枝"突出松树笔直向上的姿态,没有任何多余的枝桠,就像一位不随波逐流的君子。"一生自孤直"点明主题:松树从生到死都保持着孤独而正直的本性。这其实是在借松树比喻人的品格——在寒冷的环境中依然保持挺拔,宁愿孤独也要坚守正直。

整首诗就像一部微型纪录片:先展示环境,再聚焦主角,最后揭示深意。诗人没有直接说教,而是让读者通过松树的形象自己体会做人的道理,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正是古诗的魅力所在。

宋之问

宋之问(约656 — 约712),字延清,名少连,汉族,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初唐时期的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唐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当时掌握实权的是武则天,富有才学的宋之问深得赏识,被召入文学馆,不久出授洛州参军,永隆元年(681), 与杨炯一起进入崇文馆任学士。与陈子昂、卢藏用、司马承祯、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