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隐居山林者的日常生活,充满自然意趣和闲适情怀。
前两句"家住嵩山下,好采旧山薇"直接点明居住环境——在嵩山脚下,以采摘山中的薇菜为乐。薇菜在古代常象征隐士生活,这里透露出主人公安于清贫、亲近自然的生活态度。
后两句"自省游泉石,何曾不夜归"更生动:主人公自我反省说,每次去山间游玩赏景,哪次不是玩到夜里才回家?"游泉石"三个字勾勒出山间清泉流石的幽静画面,"何曾不夜归"用反问语气,既带着些许自责,又暗含对山中美景的沉醉不舍。
全诗语言平实如话,却通过"采薇""夜归"等细节,巧妙展现了隐士生活的两大特点:物质生活的简朴(采野菜为食)与精神世界的富足(流连山水忘归)。诗中那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自在感,以及不计较时间流逝的洒脱,正是打动人心的地方。
宋之问
宋之问(约656 — 约712),字延清,名少连,汉族,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初唐时期的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唐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当时掌握实权的是武则天,富有才学的宋之问深得赏识,被召入文学馆,不久出授洛州参军,永隆元年(681), 与杨炯一起进入崇文馆任学士。与陈子昂、卢藏用、司马承祯、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