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小词像一幅清新的水墨画,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折枝兰的雅致风韵。
上阕"烟罗倩影"开篇就营造出朦胧美感,像轻纱般的兰花倩影。"风约幽香"巧妙地把无形的香气写得有灵性,仿佛风与花香在优雅地共舞。"诗味冷"三字很妙,既写出兰花清冷的气质,又暗示画作能激发诗意。
下阕"一叶无须"看似说画中兰叶不多,实则暗赞画家功力——寥寥数笔就足够传神。"碧玉天然"把兰叶比作天然美玉,突出其未经雕琢的自然美。最后"韵有馀"点明画作精髓:留白处反而更显韵味无穷。
全词最妙处在于"以少胜多":写画中兰花,实则展现了中国艺术追求神韵高于形似的审美观。词人用"倩影""幽香"等虚写手法,让读者在想象中完成这幅画作,比直接描写更显高明。
黄燮清
黄燮清(1805~1864)晚清诗人、剧作家。原名宪清,字韵甫,号韵珊,又号吟香诗舫主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道光十五年(1835)举人,后屡试不第,晚年始得宜都县令,调任松滋,未几卒。少工词曲,中年以后始致力于诗文。其诗多抒写个人不平遭遇及人民的生活疾苦,咏史吊古之作深沉豪放,颇具特色。有《倚晴楼诗集》及《倚睛楼七种曲》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