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过泗水》是作者在五年间第六次经过泗水时,触景生情写下的感慨。全诗语言朴实,却饱含人生感悟。
首联"五年六经此,仰首叹劳生"直接点明背景:作者频繁路过泗水,抬头望天不禁感叹生活的辛劳。这种重复的经历让他对人生有了更深的体会。
颔联"山是往时色,人皆今日情"用对比手法,说山色依旧如当年,但人的心境已不同往日。这既写出了自然永恒与人事变迁的对比,也暗示了作者自己的成长变化。
颈联"机心去国少,尘眼向淮明"表达了一种超脱的心态。"机心"指算计之心,"尘眼"指世俗眼光。作者说自己离开京城后,少了功利心,看淮河风景时眼睛都更明亮了,暗指远离官场后的轻松。
尾联"物理吾俱晓,漂流安足惊"是点睛之笔。作者说自己已看透事物规律,所以对漂泊生活不再感到惊慌。这既是对前文的总结,也展现了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
整首诗的魅力在于:
1. 用简单景物(山、水)寄托深刻人生感悟
2. 通过对比手法(山色依旧vs人心变化)增强感染力
3. 最后升华到"看透规律就不惧漂泊"的哲理高度
4. 语言平实却意味深长,容易引起普通人共鸣
诗人没有刻意堆砌华丽辞藻,而是用最朴实的语言,说出了每个人都可能经历的生活感悟,这正是这首诗打动人心的关键。
苏舜钦
苏舜钦(1008—1048)北宋诗人,字子美,开封(今属河南)人,曾祖父由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迁至开封(今属河南)。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为守旧派所恨,御史中丞王拱辰让其属官劾奏苏舜钦,劾其在进奏院祭神时,用卖废纸之钱宴请宾客。罢职闲居苏州。后来复起为湖州长史,但不久就病故了。他与梅尧臣齐名,人称“梅苏”。有《苏学士文集》诗文集有《苏舜钦集》16卷,《四部丛刊》影清康熙刊本。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苏舜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