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扇子为主题,通过描绘扇子的制作、用途和象征意义,展现了它在不同季节和场合中的价值。
首联写扇子的制作过程:用白色的丝绢裁剪,依靠锋利的刀具完成。扇子的气质清淡素雅,适合画上海涛的图案。这里既写了扇子的物质属性,也暗示了它高雅的艺术价值。
颔联写扇子的实用功能:在炎热的夏天,扇子能带来凉爽的风;到了凉爽的秋天,扇子就被高高挂起,不再使用。通过季节对比,突出了扇子的实用性。
颈联写扇子的社交功能:在文人雅集的宴席上,扇子能驱散烦热;在长途旅行中,扇子能缓解闷热带来的烦躁。这说明扇子不仅是纳凉工具,更是社交场合的必备之物。
尾联借用典故:诗人感叹自己没有像东晋名士袁宏那样手握扇子施展才能的机会,暗含怀才不遇的感慨。"扬仁"二字既指扇风纳凉,也暗喻施展仁德,表达了诗人希望有所作为的愿望。
全诗语言平实,通过扇子这一日常物品,既写出了它的实用价值,又寄托了诗人的情怀。诗人由物及人,借扇子表达了自己渴望施展才华的抱负,以及对现实处境的一丝无奈。这种托物言志的手法,让普通的扇子承载了更深层次的人生感悟。
释智圆
释智圆(976~1022),字无外,自号中庸子,或称潜夫,俗家姓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宋初天台宗山外派重要的诗文僧。他隐居西湖孤山多年而卒,后人因称其为“孤山法师”。释智圆虽为佛徒,但颇爱好儒学,喜为诗文,是唐中叶至宋初儒释道三家学说相互渗透的时代潮流下,致力于儒释相通的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