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甘泉先生祠院拟修
忆予湛夫子,看山酬夙缘。
行年八九十,两陟衡岳巅。
紫云开讲院,丹壑引流泉。
背倚南台峰,天柱联撑天。
左襟岳宇秀,右邻文定贤。
洞深奥复奥,翠屏抱当前。
高建白沙祠,低处开井田。
更有祝圣台,祝圣千万年。
重门辟大道,纳级升堂轩。
乡约集诸老,青衿开心传。
文风忽丕变,礼乐相交先。
遗泽在一方,庙貌肃俨然。
嗟予系天关,三约踰十年。
今朝始一到,点检多遗愆。
两斋已颓圮,门墙颇更迁。
岌岌白沙宇,欹斜亦将颠。
乃亟鸠众工,爰方斲且虔。
植邪以有立,易腐以为坚。
斋廊且有待,两垣筑环联。
心勤力不违,弱驾谁能鞭。
岂无同心者,勖哉成予言。
行年八九十,两陟衡岳巅。
紫云开讲院,丹壑引流泉。
背倚南台峰,天柱联撑天。
左襟岳宇秀,右邻文定贤。
洞深奥复奥,翠屏抱当前。
高建白沙祠,低处开井田。
更有祝圣台,祝圣千万年。
重门辟大道,纳级升堂轩。
乡约集诸老,青衿开心传。
文风忽丕变,礼乐相交先。
遗泽在一方,庙貌肃俨然。
嗟予系天关,三约踰十年。
今朝始一到,点检多遗愆。
两斋已颓圮,门墙颇更迁。
岌岌白沙宇,欹斜亦将颠。
乃亟鸠众工,爰方斲且虔。
植邪以有立,易腐以为坚。
斋廊且有待,两垣筑环联。
心勤力不违,弱驾谁能鞭。
岂无同心者,勖哉成予言。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作者回忆恩师甘泉先生(湛若水),并描述重修其祠堂的过程和感受。全诗情感真挚,充满对师长的敬仰和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开头部分,作者回忆恩师甘泉先生一生与衡山结缘,八九十岁高龄仍两次登顶衡山,展现其坚韧精神。接着描写祠堂周围环境:紫云缭绕的讲院、山涧清泉、高耸的南台峰和天柱峰,左右毗邻名胜古迹,营造出庄严神圣的氛围。
中间部分详细描述祠堂布局:高处建白沙祠(纪念另一位学者陈白沙),低处开垦井田,还有祝圣台等建筑。提到乡约活动聚集长者,学子们在此学习,使当地文风大变,礼乐兴盛。这些描写展现了祠堂不仅是纪念场所,更是文化教育中心。
后半部分表达遗憾:作者因公务繁忙,十年间只来三次,发现祠堂已年久失修——斋房倒塌、围墙损毁、建筑倾斜。于是立即召集工匠重修:扶正倾斜处、更换腐朽材料、重建围墙等。虽然工程浩大,但作者决心完成,并呼吁志同道合者一起努力。
全诗亮点在于:
1. 通过具体细节(如两登衡山、建筑布局)让读者感受到师生情谊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2. 修祠堂的过程象征文化守护,体现"行动胜于空谈"的务实精神
3. 结尾的呼吁("岂无同心者")超越个人情感,上升为对文化传承的社会责任感
这首诗告诉我们:真正的纪念不仅是怀念过去,更是用实际行动延续先人的精神遗产。就像我们今天修复古建筑、传承传统文化一样,都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重要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