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如何客观看待一个人的才能和品德,用历史人物做例子,传递了一种实用主义的人才观。
前四句用孔子和子鱼(卫国大臣祝鮀)的故事开头:孔子讨厌花言巧语的人,但祝鮀恰恰以能言善辩闻名。可正是这个"佞者"管理宗庙时,保住了卫国的祭祀传承。这里用对比手法说明,表面看是缺点的口才,在特定岗位反而成了救国优势。
五六句继续探讨:主持祭祀需要正直的言辞,祝鮀显然不符合这个标准。但诗人笔锋一转,提出核心观点:用人要看才能是否适合岗位("才取适其用"),不能苛求道德完美("德难期其全")。就像箭不需要会唱歌,关键要射得准。
最后两句升华主题:评价一个人要结合时代背景("论人可知世"),古人早就懂得像箭一样发挥专长的道理。全诗用简单比喻说透了一个深刻道理:人无完人,用人之长比挑剔缺点更重要,这种思想在今天职场中依然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