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鲁迅先生诗并序
灵均好修姱,九死不违道。
渊明矢夙愿,沾衣付一笑。
谔谔会稽叟,肝胆古今照。
沥血荐轩辕,风起猛虎啸。
高文为时作,片言立其要。
摧枯放庸音,先路公所导。
鸡鸣风雨晦,中夕设庭燎。
幽人苦夜长,未接杲日耀。
我昔弄柔翰,颇亦承馀教。
偶或不当意,宫徵成别调。
我志在宏文,公意重儒效。
青眼忽然白,横眉嗔恶少。
朅来二十年,世变如奔瀑。
终见天宇净,公志亦既造。
井蛙妄测海,转自惜𢝌懆。
犹期抱贞素,黾勉雪公诮。
今日来谒公,灵风动衣帽。
樽俎见平生,诗书敦宿好。
感旧不胜情,触物有馀悼。
朝阳在林薄,千秋励寒操。
渊明矢夙愿,沾衣付一笑。
谔谔会稽叟,肝胆古今照。
沥血荐轩辕,风起猛虎啸。
高文为时作,片言立其要。
摧枯放庸音,先路公所导。
鸡鸣风雨晦,中夕设庭燎。
幽人苦夜长,未接杲日耀。
我昔弄柔翰,颇亦承馀教。
偶或不当意,宫徵成别调。
我志在宏文,公意重儒效。
青眼忽然白,横眉嗔恶少。
朅来二十年,世变如奔瀑。
终见天宇净,公志亦既造。
井蛙妄测海,转自惜𢝌懆。
犹期抱贞素,黾勉雪公诮。
今日来谒公,灵风动衣帽。
樽俎见平生,诗书敦宿好。
感旧不胜情,触物有馀悼。
朝阳在林薄,千秋励寒操。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通过古今对比和自身经历,表达了对鲁迅精神的敬仰与追思。
第一部分(前八句):
诗人用屈原、陶渊明两位历史人物来衬托鲁迅。屈原坚持理想,陶渊明淡泊洒脱,而鲁迅("会稽叟"指绍兴人鲁迅)则像猛虎般用文字唤醒国人。他的文章直指时代弊病,语言犀利有力,为文学开辟新路。
第二部分(中间十二句):
作者回忆自己年轻时学习写作,虽受鲁迅影响,但理念有所不同:作者追求文学艺术性,鲁迅更看重思想启蒙。这种分歧曾让鲁迅对他严厉批评。二十年后,社会巨变证明鲁迅的理想正在实现,作者反思自己当年如"井蛙"般眼界狭窄,决心坚守文人操守来告慰先生。
第三部分(最后八句):
描写拜谒鲁迅的场景:风吹衣帽仿佛先生英灵犹在,陈列的遗物勾起无限怀念。结尾"朝阳照树林"的意象,既暗喻鲁迅精神长存,也勉励后人继承其高洁品格。
诗歌亮点:
1. 比喻生动:把鲁迅文章比作"猛虎啸",批评之声比作"庭燎"(火把),让抽象精神变得可感。
2. 情感真挚:不回避自己曾被鲁迅批评的经历,反而用这种坦诚衬托对先生的敬重。
3. 时代意义:通过"世变如奔瀑"等句,展现鲁迅思想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全诗既有对伟人的缅怀,也有自我反思,最后落点到精神传承,层层递进中见深意。普通读者能从中感受到:真正的思想者如鲁迅,其精神会超越时代持续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