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台(清明泛湖,用玉田韵)

涨绿平堤,匀红缀树,东风吹上湖船。
见说芳期,峭寒不似今年。
玉梅随意闲开落,便春迟、春早谁怜。
正嫣然。
桃艳朝霞,柳晕朝烟。
嫩睛初蜡游人屐,趁清明时节,金碧山川。
第一楼头,还胜第二桥边。
繁弦脆管西陵路,夕阳中、惊起鸥眠。
卷珠帘。
暮雨归来,满耳啼鹃。

现代解析

这首词描绘了清明时节泛舟湖上的春日景象,充满鲜活的生命力和淡淡的哀愁。

上片用色彩开篇:湖水涨满堤岸呈现碧绿色,树上点缀着均匀的红花,东风把春意送上小船。这里"涨绿""匀红"的搭配特别生动,就像画家在调色盘上精心调配的颜色。接着笔锋一转,说今年春天特别冷,连梅花都随意开落无人欣赏。但马上又展现生机:桃花艳得像朝霞,柳树笼罩在晨雾中宛如水墨画。这种冷暖交替的描写,把早春乍暖还寒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下片写游人活动。雨后初晴,人们穿着新上蜡的木鞋出游,清明时节的山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词人比较了两处景点,认为高楼观景比小桥边更美。西陵路上突然响起的音乐惊飞了打盹的海鸥,这个动态描写让画面突然活泼起来。最后以暮色收尾:放下珠帘时,雨中传来杜鹃啼叫,给整幅春景添上一丝忧伤。

全词就像一部春日纪录片,有全景(湖光山色)、特写(桃花柳树)、人物活动(游人、乐师),还有环境音效(音乐、鸟啼)。最妙的是在明丽春光里暗藏愁绪,就像我们春游时,看着美景突然想起时光易逝的那种微妙感受。词人用"惊起鸥眠""满耳啼鹃"这些细节,把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惆怅自然地传达出来。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