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水相依、自由闲适的画卷,语言简单却意境深远。
前两句"瀼水横通江水,巴山直下巫山"用两个工整的对仗,勾勒出壮阔的山水图景。瀼水与长江交汇,巴山与巫山相连,展现了大自然浑然一体的气势。这里没有直接写人,但通过山水的气势,暗示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后两句"山水光中坐啸,犹嫌不似鸥閒"转入抒情。诗人在山水之间放声长啸,享受自然之乐,却仍觉得比不上鸥鸟的自在。这里用"鸥閒"作对比,既表达了对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也透露出身不由己的淡淡遗憾。
全诗最妙处在于将自然景观与人生感悟完美融合。看似写景,实则抒情;表面洒脱,内里含蓄。诗人用简单的山水意象,道出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由生活的渴望,这种复杂情感通过"犹嫌"二字轻轻点出,余味悠长。
项安世
项安世(1129--1208),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进士,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任秘书省(管理皇家典籍)正字,隔年为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宁宗庆元元年出通判池州,开禧二年(1206年)起知鄂州,迁户部员外郎、湖广总领。及后以太府卿终其官职。庆元年间因谪居江陵,足不出户,专事研究,于《左传》、《周易》诸经皆有见解,项安世自谓其学得自程颐《易传》,纪晓岚评价:“安世之经学深矣,何可轻诋也。”嘉定元年(1208年)卒。有《周易玩辞》十六卷、《项氏家说》、《平庵悔稿》等。其生平可见于《馆阁续录》、《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