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舌

百舌鸣高树,弄音无常则。借问声何烦,末俗不尚默。

现代解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种叫“百舌”的鸟在高树上鸣叫的场景,来隐喻和批评当时社会中一些人的浮躁和喧嚣。

首句“百舌鸣高树”,写的是百舌鸟在高高的树上不停地鸣叫,给人一种喧闹不休的感觉。这里的“百舌”可以理解为一种善于模仿多种声音的鸟,也暗指那些喜欢喋喋不休、言辞多变的人。

第二句“弄音无常则”,进一步指出这鸟的叫声没有固定的规律,时而高亢,时而低沉,变化无常。这其实是在影射那些在社会上随波逐流、没有原则的人,他们的言行举止常常缺乏一致性,让人捉摸不透。

第三句“借问声何烦”,是诗人对这种吵闹声的质疑和反感。他在问:“这声音为何如此烦人?”这里的“声”不仅指鸟叫,也指那些喧闹、浮躁的言论和行为。

最后一句“末俗不尚默”,点明了诗人真正想要表达的观点:在当下的社会风气中,安静、沉默、内敛的品质已经不再被推崇,取而代之的是喧哗、浮夸和浅薄。诗人在这里流露出对这种现象的深深忧虑和不满。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百舌鸟的喧闹,来批评当时社会中的浮躁风气,提倡一种安静、内敛的生活态度。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对现实的批判,使得它成为一首极具魅力和启发性的作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