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赞美了一位名叫彭大老的清廉官员,用简单生动的比喻传递了深刻道理。
前两句用"天然廉素"形容彭大老本性清廉,就像秋天的江水清澈见底,不是刻意做给别人看的。这里把人的品格比作自然景物,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他的纯洁。
后两句形成强烈对比:虽然外国商船运来的珍宝堆积如山,但彭大老离任时的行囊比来时还要轻。这里用"蛮舶珍奇"的诱惑反衬出主人公的廉洁,一个"轻"字既写实又写意,既说行李少,更说心灵轻松。
全诗最妙的是用日常事物说大道理:江水、商船、行囊都是常见之物,但组合起来就生动展现了"出淤泥而不染"的清官形象。这种用具体事物表达抽象品质的手法,让读者既能看懂,又能感受到其中的深意。
孙应时
(1154—1206)绍兴馀姚人,字季和,号烛湖居士。孙介子。师事陆九渊。孝宗淳熙二年进士。授黄岩尉,为常平使者朱熹所重,与定交。丘崇帅蜀,辟入制幕,尝策言吴曦将叛。徙知常熟,秩满,郡守以私恨诬其负仓粟三千斛而捃摭之,市民竟为代偿,守益怒,坐贬秩。宁宗开禧二年起判邵武军,未赴而卒。有《烛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