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北宋名臣韩琦的早朝画像,展现了一位忠臣的内心世界。
前两句"当年秉笏独书思,每进难陈父子词"说的是:画中的韩琦手持朝板(古代大臣上朝用的记事板),独自沉思。每次上朝时,他都难以向皇帝倾诉父子般的真挚谏言(古代理想中君臣应如父子)。这里表现了忠臣的孤独与无奈。
后两句"逮托北门荣昼锦,永昭陵远梦罘罳"意思是:等到他晚年功成名就(北门指宰相职位,"昼锦"指衣锦还乡),却依然怀念着已故的宋仁宗(永昭陵是仁宗陵墓,"罘罳"是宫门外的屏风,代指朝廷)。这里道出了臣子对明君的永恒追思。
全诗用朴素的语言,刻画了一个忠臣的两面:在朝堂上谨言慎行的谨慎,和内心深处对先君的深厚感情。通过"画像"这个载体,让读者感受到历史人物鲜活的情感,以及古代君臣关系的复杂性。最打动人心的,是那种"功成名就后依然不忘初心"的忠诚品格。
姚鼐
姚鼐(nài)(1731~1815)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