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杜子美祠
少年诵公诗,讽咏忘日夕。
晚为湖外游,适有耒阳役。
仙人梅子真,邀我连辔策。
苍山环古城,幽路转石壁。
丛祠隐木末,古冢累道侧。
衣冠尚唐制,金石存古刻。
缅怀天宝年,纲纪丝棼剧。
肃代虽中兴,安史互攘贼。
风云暗宇宙,蛇豕莽区域。
生灵困鱼烂,廊庙鄙肉食。
崎岖兵戎閒,公亦屡颠踣。
时危孰与持,忠愤气弥激。
烱烱心怀丹,萧萧发垂白。
兴来谩吟哦,赋罢还叹息。
区区杞人忧,此意谁复测。
至今杜陵编,义与风雅敌。
人亡遗像在,庙古炉香寂。
庭花日日红,阶草年年碧。
公身不可见,公心犹可识。
惟馀耒阳流,与君共无极。
晚为湖外游,适有耒阳役。
仙人梅子真,邀我连辔策。
苍山环古城,幽路转石壁。
丛祠隐木末,古冢累道侧。
衣冠尚唐制,金石存古刻。
缅怀天宝年,纲纪丝棼剧。
肃代虽中兴,安史互攘贼。
风云暗宇宙,蛇豕莽区域。
生灵困鱼烂,廊庙鄙肉食。
崎岖兵戎閒,公亦屡颠踣。
时危孰与持,忠愤气弥激。
烱烱心怀丹,萧萧发垂白。
兴来谩吟哦,赋罢还叹息。
区区杞人忧,此意谁复测。
至今杜陵编,义与风雅敌。
人亡遗像在,庙古炉香寂。
庭花日日红,阶草年年碧。
公身不可见,公心犹可识。
惟馀耒阳流,与君共无极。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游览杜甫祠堂时写下的感怀之作,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了对杜甫的敬仰和对历史的思考。
全诗可以分为三部分:
1. 寻访祠堂(开头到"金石存古刻")
作者回忆少年时读杜甫诗的情景,如今亲自来到耒阳杜甫祠。用"苍山环古城""丛祠隐木末"等画面感强的描写,带我们看到了隐藏在青山绿树间的古朴祠堂,唐代风格的衣冠和古老石刻,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氛围。
2. 追忆杜甫("缅怀天宝年"到"义与风雅敌")
这部分像在讲故事:先描写杜甫生活的战乱时代(安史之乱),用"蛇豕莽区域"比喻叛军横行;再写杜甫虽然颠沛流离("屡颠踣"),却始终心怀忠义,把忧国忧民之情写进诗中。特别用"烱烱心怀丹"(目光炯炯、赤胆忠心)和"萧萧发垂白"(白发萧疏)的对比,塑造出一个饱经风霜却依然热血的诗人形象。
3. 睹物思人("人亡遗像在"到最后)
面对祠堂中的遗像、香炉、花草,作者感慨虽然杜甫不在了,但他的精神永存。最后用耒阳的流水比喻杜甫的精神,就像流水一样绵长不绝,这个比喻很形象,让人感受到伟大诗人穿越时空的影响力。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讲故事+写画面"的方式,让历史人物变得鲜活
- 善用对比(乱世与忠臣、衰老的身体与火热的心)
- 结尾的流水比喻新颖贴切
- 语言通俗但情感深沉,容易引起读者共鸣
通过这首诗,我们不仅能感受到作者对杜甫的敬仰,也能体会到:真正伟大的文学作品和精神,是能够超越时代永远流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