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再汎若邪溪至平水肩舆游云门寺二首 其一
一作溪中吟,再作溪中吟。
溪中有空翠,日日娱人心。
伊余结胜侣,恋赏盈冲襟。
峰回近忽远,湍减昨成今。
云松窥倒影,水竹澄幽阴。
村市傍渡口,炊烟出树深。
仙源三十六⑴,迢递不可寻。
风鸣滩泻碧,日射潭摇金。
以兹厉揭意,舟师力何任。
迟回忆昔贤,高唱谁嗣音。
溪中有空翠,日日娱人心。
伊余结胜侣,恋赏盈冲襟。
峰回近忽远,湍减昨成今。
云松窥倒影,水竹澄幽阴。
村市傍渡口,炊烟出树深。
仙源三十六⑴,迢递不可寻。
风鸣滩泻碧,日射潭摇金。
以兹厉揭意,舟师力何任。
迟回忆昔贤,高唱谁嗣音。
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作者在若邪溪中泛舟,再乘轿子游览云门寺的情景,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陶醉和对往昔贤人的怀念。
首句“一作溪中吟,再作溪中吟”,直接点出作者在溪中吟咏的愉悦心情,仿佛溪水的美景让他忍不住一咏再咏。接下来的“溪中有空翠,日日娱人心”,进一步描绘了溪水的清澈与周围山色的青翠,表达了这种自然美景给人带来的心灵愉悦。
“伊余结胜侣,恋赏盈冲襟”,作者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游览,内心充满了对美景的喜爱与满足。随后,“峰回近忽远,湍减昨成今”,描绘了山峦的起伏和溪水的变化,展现了自然的动态美。
“云松窥倒影,水竹澄幽阴”,通过松树倒映在水中、竹林在幽暗中显得格外清澈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邃的氛围。“村市傍渡口,炊烟出树深”,则进一步描绘了村庄的烟火气息,与自然景色融为一体。
“仙源三十六,迢递不可寻”,作者感叹传说中的仙境虽然美好,却遥不可及,转而将注意力集中在眼前的现实美景上。“风鸣滩泻碧,日射潭摇金”,通过风吹过滩涂、阳光照射在潭水上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的光影变幻。
最后,“以兹厉揭意,舟师力何任。迟回忆昔贤,高唱谁嗣音”,作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感慨舟师的辛劳,并怀念过去的贤人,感叹如今谁能继承他们的高风亮节。
整首诗词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和对往昔的怀念,既展现了自然的壮丽,又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考。
厉鹗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屡试进士不第。家贫,性孤峭。乾隆初举鸿博,报罢。性耽闻静,爱山水,尤工诗馀,擅南宋诸家之胜。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