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王推官正月十三日游戒珠寺竹轩诗二首 其一

谁种筼筜翠扫天,拟将风月度流年。
当轩便是真如境,到岸何须般若船。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幽雅致的竹林禅境图,语言清新自然,充满哲理趣味。

前两句"谁种筼筜翠扫天,拟将风月度流年"用生动的比喻描写竹林:不知是谁种下这片高大挺拔的竹子(筼筜是竹子的雅称),青翠的竹梢仿佛要扫到天空。诗人想在这片竹林中,伴着清风明月悠闲地度过时光。这里把静止的竹林写得充满动感,"扫天"的夸张手法让竹林显得格外高大茂盛。

后两句"当轩便是真如境,到岸何须般若船"转入哲理思考:坐在竹轩里就能到达佛家所说的"真如"境界(指真理、本源的境界),就像已经到达彼岸,何必还要借助"般若船"(指佛教智慧)呢?这里用反问语气表达:美好的自然环境本身就是修心的道场,不必刻意追求形式上的修行。

全诗妙在将自然景物与人生感悟完美结合,通过赏竹这件小事,道出"处处是道场"的生活哲理。诗人告诉我们:只要心境澄明,寻常的竹林小轩也能成为参禅悟道的好地方。这种将日常生活诗意化、哲理化的写法,正是宋代文人诗的典型特色。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