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表达了他离开襄阳时对亲友的依依不舍和漂泊人生的感慨。
前两句写诗人含泪送别友人,并托人带信给亲人报平安,展现了离别时的伤感。中间四句道出了诗人的现实困境:晚年多病,旅途艰辛,像三国时的王粲一样频繁奔波,但幸运的是还能得到朝廷的任用("君恩许入秦"指获准前往长安)。最后两句用"星火"比喻行色匆匆,在马上与江边春色匆匆作别,暗示人生如转蓬般的漂泊。
全诗语言朴实却情感真挚,通过"挥泪""多病""风尘"等词语,生动刻画了一个饱经风霜却依然坚韧的诗人形象。诗中既有对亲友的牵挂,也有对仕途的无奈,更有对春光易逝的感慨,多层次地展现了杜甫晚年复杂的心境。最打动人的是,即便处境艰难,诗人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细腻感受,这种在困顿中不失诗意的精神,正是杜甫诗歌的独特魅力。
包佶
包佶,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字幼正、闰州延陵(今江苏省丹阳市)人。历任秘书监、刑部侍郎、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居官严正,所至有声。因疾辞官,卒于故里。封丹阳郡公。天宝六年及进士第。累官谏议大夫,坐善元载贬岭南。刘晏奏起为汴东两税使。晏罢,以佶充诸道盐铁轻货钱物使。迁刑部侍郎,改秘书监,封丹阳郡公,居官谨确,所在有声。佶天才赡逸,气宇清深,心醉古经,神和《大雅》,诗家老斫(音卓,指技艺精湛、经验丰富)。与刘长卿、窦叔向诸公皆莫逆之爱,晚岁沾风痹之疾,辞宠乐高,不及荣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