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郢州白雪楼
折杨黄华笑者多,阳春白雪和者少。知音四海无几人,况乃区区郢中小。
千载相传始欲慕,一时独唱谁能晓。古心以此分冥冥,俚耳至今徒扰扰。
朱楼碧瓦何年有,榱桷连空欲惊矫。郢人烂漫醉浮云,郢女参差蹑飞鸟。
丘墟馀响难再得,栏槛兹名复谁表。我来欲歌声更吞,石城寒江暮云绕。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白雪楼"为引子,通过对比雅俗音乐的不同命运,表达了知音难觅的孤独感。
开头用"折杨黄华"(通俗歌曲)和"阳春白雪"(高雅音乐)做对比,就像现在流行歌曲人人会唱,但古典音乐听众很少。诗人感叹真正懂艺术的人太少,尤其在小地方更难遇到知音。
中间描写白雪楼的壮观景象:朱红色楼阁直插云霄,当地人(郢人)醉生梦死像浮云,舞女们姿态优美如飞鸟。但这些热闹都是表面的,古人那种纯粹的艺术境界已经找不回来了。
最后诗人站在楼上想唱歌却哽咽住喉,只见寒江暮云环绕石城。这个画面特别有感染力——就像我们站在古迹前,想表达什么却突然语塞,只能默默感受历史的苍凉。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那种"曲高和寡"的寂寞:美好的东西就在那里,但能欣赏的人太少。诗人对艺术纯粹性的坚持,和现实中无人理解的落差,通过高楼、醉客、暮云这些意象生动呈现出来,让读者也能感受到那种"想唱却唱不出"的复杂心情。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