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萧尹翎毛 其三

一见雪满颅,能不怀平生。
谁将单父台,画此作西铭。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形象,通过简洁的画面引发对人生的思考。

前两句"一见雪满颅,能不怀平生"用"雪"比喻白发,一照镜子看到满头白发,自然就会回忆自己的一生。这里用"雪"这个意象既形象又带着岁月无情的寒意。

后两句"谁将单父台,画此作西铭"用了两个典故:单父台是孔子学生宓子贱弹琴治县的地方,西铭是张载的哲学著作。诗人似乎在问:是谁把治理县城的琴台,画成了阐述人生哲理的画卷?这里把具体的白发形象升华到了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全诗妙在从小处着手——一个白发镜头,却能引发对整个人生的回望。最后用典故把个人感慨扩展成普遍的人生哲理,让读者在简单的画面中感受到时光流逝和生命意义的厚重感。

庄昶

庄昶(1437~1499)明代官员、学者。字孔暘,一作孔阳、孔抃,号木斋,晚号活水翁,学者称定山先生,汉族,江浦孝义(今江苏南京浦口区东门镇)人。成化二年进士,历翰林检讨。因反对朝庭灯彩焰火铺张浪费,不愿进诗献赋粉饰太平,与章懋、黄仲昭同谪,人称翰林四谏。被贬桂阳州判官,寻改南京行人司副。以忧归,卜居定山二十余年。弘治间,起为南京吏部郎中。罢归卒,追谥文节。昶诗仿击壤集之体。撰有《庄定山集》十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