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大白话讲了一个历史道理:战国时期六个小国(六国)费尽力气讨好秦国,结果还是被欺负得够呛。诗人想不通:秦国杀了那么多人(半天下),难道整个关东地区(六国地盘)就找不出一个能人反抗吗?
核心讽刺两点:
1. 无脑讨好没用:六国像舔狗一样巴结秦国,结果越讨好越被欺负,说明软弱妥协解决不了问题。
2. 人才被埋没:不是六国没人才,而是人才不被重用,就像现在某些单位宁可倒闭也不提拔能人。
最扎心的是最后一句,诗人拍桌子质问:难道六国几千万人里真挑不出个硬骨头?其实暗指统治者眼瞎,把人才都浪费了。这种借古讽今的写法,今天读来依然觉得犀利——历史上犯的错,现在是不是还在重复?
邵雍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