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宁静画面,同时暗含历史变迁的感慨。
前两句写景:莲花的茎和茭白的叶子斜躺在水面上,寺庙外的水边曾是僧人们斗茶(一种品茶活动)的地方。这里用"卧敧斜"形容植物自然生长的姿态,充满闲适的田园趣味。
后两句抒情:南朝时期建造的众多寺庙,历经战乱(劫火)后都已消失,如今连这一小块袈裟大小的土地都成了张家的财产。诗人通过"一袈裟地"这个精妙的比喻,既点出寺庙的宗教属性,又暗示其现在的狭小境地。
全诗通过今昔对比,用轻描淡写的笔触道出沧桑巨变:昔日香火鼎盛的寺庙,如今只剩下一片宁静的水乡景色和私有化的土地。诗人没有直接抒发感慨,但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历史变迁、宗教衰微的淡淡怅惘。
厉鹗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屡试进士不第。家贫,性孤峭。乾隆初举鸿博,报罢。性耽闻静,爱山水,尤工诗馀,擅南宋诸家之胜。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