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雨中登山的生动画面,充满自然野趣和动态美感。
前两句写登山者的形象:穿着竹枝编的草鞋,踩着长满青苔的山路,一步步登上山顶。山顶有座孤零零的亭子,四面窗户都敞开着。这里通过"竹枝草履"和"苍苔"的细节,既表现了山路的幽静原始,又暗示了登山者的闲适心境。
后两句突然转入动态描写:山间忽然下起蒙蒙烟雨,溪流变得湍急。这时一叶小篷船不时从碧绿的河滩转弯处出现。这个转笔非常巧妙,把静止的山景变成了流动的画卷。"濛濛"和"急"形成鲜明对比,而"小篷时转"更是点睛之笔,让整个画面活了起来。
全诗最妙的是最后这个动态场景:在静谧的山雨中,突然有小船闯入视野,就像水墨画里突然出现的一抹亮色。这种动静结合的手法,既表现了自然的变幻莫测,又透露出诗人发现意外之美的惊喜。
晁补之
晁补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 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