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午之冬张荫麟没于遵义校斋越岁方获凶讯念在昆明时有游从之雅作诗挽之
海内张公子,临文不肯休。
茂先称博物,平子号工愁。
论史书奔马,尊生失解牛。
笑谈无适莫,道业在春秋。
才命难兼济,彭殇岂自由。
夜郎初避地,潜隧遽铭幽。
闽峤惊凶问,螳川怆旧游。
何当烽火靖,杯酒酹松楸。
茂先称博物,平子号工愁。
论史书奔马,尊生失解牛。
笑谈无适莫,道业在春秋。
才命难兼济,彭殇岂自由。
夜郎初避地,潜隧遽铭幽。
闽峤惊凶问,螳川怆旧游。
何当烽火靖,杯酒酹松楸。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悼念好友张荫麟的深情之作,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了痛失英才的惋惜和战乱年代的无奈。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1. 才华赞颂(前八句)
用"海内张公子"起笔,勾勒出张荫麟书生形象——像西晋博学的张华(茂先)、擅长写愁的东汉张衡(平子),既精通历史(论史书奔马),又深谙哲学(尊生失解牛)。"笑谈无适莫"说他待人随和,"道业在春秋"点明他钻研史学的志向。这里用历史名人作比,突出逝者的学识与品格。
2. 命运叹息(中间四句)
笔锋转向残酷现实:"才命难兼济"道出天妒英才的永恒悲剧,"彭殇岂自由"借用彭祖长寿与孩童早逝的典故,质问乱世中生命无常。后两句具体写好友遭遇——先为避战祸到贵州(夜郎),却突然长眠于地下(潜隧铭幽),"遽"字凸显噩耗的突然。
3. 乱世哀思(后四句)
"闽峤"(福建山岭)与"螳川"(昆明螳螂川)两个地名,跨越空间将诗人惊闻噩耗的当下与昔日同游的回忆交织。末句"杯酒酹松楸"最动人:想象战火平息后,带着酒到墓前(松楸代指墓地)祭奠,将悲痛转化为具体画面,余味悠长。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像和老朋友聊天般娓娓道来:先夸对方学问好性格佳,再叹命运不公,最后说"等仗打完了去你坟前喝一杯"。这种质朴的怀念,反而比痛哭流涕更显真挚,尤其最后那个约定,藏着乱世文人最深的无奈与最温柔的悼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