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夜独宿的孤寂场景,读来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
前两句写环境:秋风摇动暗处的树木,树叶沙沙作响,诗人躺在桃枝竹席上,感觉凉意越来越重。"冷逾清"三个字很妙,既写身体感受的凉意,又暗示心里的孤寂感在加深。
后两句写人物:孤灯微弱的光照着短亭里独宿的旅人(韩玉汝),半夜忽然听到萧萧雨声。"淡淡"和"萧萧"形成对比,一个是视觉上的微弱,一个是听觉上的清晰,让夜的寂静感更强烈。
全诗妙在"不写之写":没有直接说孤独,但通过暗树、秋风、孤灯、夜雨这些意象,自然让人感受到一种漂泊在外的寂寥。特别是最后突然出现的雨声,就像在寂静中投入一颗石子,让读者也跟着诗人一起,在深夜被雨声惊醒,体会到那份辗转难眠的愁绪。
这种用简单景物传递复杂情感的手法,正是中国古诗最打动人的地方。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