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惠山顶

孤笠与闲云,随遇众山活。
出郭五里余,泼眼青到骨。
李相思家山,愁心渺天末。
鞭我入山心,携我住山褐。
一上到绝顶,神清天宇豁。
始知险如夷,有路得上逵。
空碧虽非家,坐卧信可悦。
东望东海头,西望五湖出。
云霞入衣袂,衾枕生日月。
攀历岂谓高,已觉尘境绝。
圣人乃希天,万象咸就列。
蹉跎复蹉跎,夜坛情磬澈。

现代解析

这首诗《宿惠山顶》描绘了诗人独自登上惠山顶峰的经历和感悟,充满了对自然的亲近与超脱尘世的情怀。以下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析:

1. 自由随性的登山之旅
开头"孤笠与闲云"用斗笠和浮云比喻诗人的孤独与自在,像云一样随意飘荡,群山也因他的到来显得生动。"泼眼青到骨"写满山浓绿扑面而来,青翠仿佛渗入骨髓,突出自然的鲜活感染力。

2. 思乡与入山的矛盾
"李相思家山"突然插入思乡愁绪("李"可能指友人),但山仿佛用无形的鞭子驱使他深入,用褐色山岩挽留他。这种拟人手法生动展现自然对人的召唤。

3. 登顶后的豁然开朗
到达绝顶时"神清天宇豁",天地开阔让心境明朗。发现看似险峻的山路其实平缓可攀("险如夷"),暗喻困难在坚持后会变得简单。

4. 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享受
虽然山顶不是家,但"坐卧信可悦"——随意坐卧都令人愉悦。东西远眺可见东海与五湖,云霞仿佛钻进衣袖,被褥里似乎生出日月,夸张手法表现天人合一的奇妙体验。

5. 超越尘世的感悟
"攀历岂谓高"说登山不在高度,而在脱离尘世。末句提到"圣人"与自然万象和谐共处,而"蹉跎复蹉跎"的重复,配合夜半清脆的磬声,传递出时光流逝中获得的通透心境。

全诗精髓
通过一次登山经历,诗人展现了对自然的敬畏与融入,最终获得精神解脱。诗中把山写得有灵性(鞭策、挽留人),把云霞日月写得触手可及,让读者感受到:只要放下执念,险境可成坦途,天地即是归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