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本宁廉访以武侯庙八律见贻倚赋排律四首 其四

吞吴情拂郁(杜诗),灭魏思飞骞。
管乐宁同座,萧曹定隔藩。
南征韬剑戟,北伐誓旌幡。
万事三分策,千秋二表言。
庸禅知尽瘁,桀懿询加餐(即食少事烦语)。
日惨祁山戍,天昏渭水原(五丈原在渭北)。
金牛炎社促,铁马夜台喧。
古柏笼祠砌(见杜诗),枯桑抱屋垣(成都桑八百株)。
江空残月堕,峡迥断云翻。
白帝留营阵,伤心乱石繁。

现代解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诸葛亮的一生,展现了他忠诚报国、鞠躬尽瘁的感人形象。

1. 诸葛亮的壮志与无奈
开头提到诸葛亮想吞并东吴、消灭曹魏的雄心("吞吴""灭魏"),但现实却充满挫折("情拂郁")。他自比管仲、乐毅这样的名将("管乐"),却与萧何、曹参这样的治国能臣不同("萧曹定隔藩"),暗示他虽有才能,却受限于时局。

2. 南征北伐的艰辛
诗中提到诸葛亮南征时隐藏锋芒("韬剑戟"),北伐时则高举旗帜("誓旌幡"),展现了他为蜀汉付出的努力。"万事三分策"指他的《隆中对》,"千秋二表言"指《出师表》,这两份文献体现了他卓越的战略眼光和忠诚之心。

3.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庸禅知尽瘁"说昏庸的后主刘禅也知道诸葛亮竭尽全力,"桀懿询加餐"则借司马懿("桀懿"指奸诈的司马懿)的嘲讽("食少事烦"),反衬诸葛亮操劳过度。祁山、五丈原的惨淡景象("日惨""天昏")暗示诸葛亮北伐的艰难和最终病逝的悲凉。

4. 历史沧桑与后人追思
"金牛炎社促"指蜀汉命运短暂,"铁马夜台喧"想象诸葛亮死后仍不得安宁。诗末描写武侯祠的荒凉("古柏笼祠砌""枯桑抱屋垣")和白帝城的乱石,寄托了诗人对诸葛亮功业未成的惋惜,以及对他忠诚品格的敬仰。

总结:这首诗用深沉的语言,刻画了诸葛亮壮志未酬的一生,既有对他才华的赞美,也有对命运无情的叹息。通过历史场景的渲染,让读者感受到英雄的悲壮与历史的沧桑。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