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二十五首 其二十

杜宇不如归,竹鸡泥滑滑。
深山岩崖中,谁道无佛法。
有佛法,衲僧只有三只袜。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简单生动的语言,表达了禅宗"佛法无处不在"的核心思想。

前两句用两种鸟的叫声起兴:"杜宇"(杜鹃鸟)的"不如归"叫声和竹鸡在泥地里"滑滑"的叫声,都是大自然中最普通的声音。诗人用这两种鸟暗示:佛法就像这些日常声响一样平凡自然。

三四句是转折:人们总以为佛法藏在深山悬崖的寺庙里,但诗人反问"谁说道这里没有佛法"——真正的佛法不在特殊场所,而存在于平凡生活中。

最后三句用幽默的方式点破主题:如果说真有佛法,修行者(衲僧)穷得只剩三只袜子(不成对),恰恰说明佛法不是外在形式,而是内心的觉悟。袜子不成双的窘境,反而体现了超脱物质束缚的禅意。

全诗通过鸟鸣、破袜等生活细节,告诉我们:佛法不在远方,就在我们吃饭穿衣的日常中,关键是要有一颗觉悟的心。这种"平常心是道"的思想,正是禅宗最打动人的智慧。

释智愚

释智愚(1185年—1269年),号虚堂,俗姓陈,四明象山(今属浙江)人。16岁依近邑的普明寺僧师蕴出家。宝祐四年(1256年),在灵隐寺鹫峰庵受请入住庆元府阿育王山利寺。景定元年(1260年),入住柏岩慧照寺。五年(1264年),受诏住临安府净慈报恩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迁径山兴圣万寿寺。五年(1269年),卒,年八十五。为运庵禅师法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