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艺将毕和禹玉

窗前高树有栖鹊,记取明朝飞向东。
家在望春门外住,身居华省信难通。
夜闻相府催张榜,晓听都堂议奏中。
龙阁凤池人渐隔,犹因朝谒望鳌宫。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官员在科举考试结束后的复杂心情,既有对仕途的期待,也有对家乡的思念。

前两句用"栖鹊"象征自己——树上的鹊鸟明天就要飞向东方(比喻即将放榜),暗示作者对考试结果的忐忑。三四句形成对比:虽然家在望春门外(暗示离家很近),但身在朝廷中枢(华省)却感觉与家人音信难通,突出身居高位反而更孤独的矛盾。

五六句生动展现放榜前的紧张氛围:夜里听说相府在催着张榜,清晨听到都堂(中央官署)在讨论奏章内容,这些细节让读者仿佛亲历古代科举放榜前的紧张时刻。

最后两句情感最深沉:随着官职升高(龙阁凤池指高级官署),反而离理想越来越远,但每天上朝时仍忍不住望向象征权力的鳌宫(皇宫)。这里揭示了古代读书人共同的困境:既渴望功名,又难免在追逐中感到迷失。

全诗像一部微电影,通过"栖鹊-望春门-相府-鳌宫"这些意象,把科举制度下一个知识分子的期待、乡愁和仕途困惑都浓缩在24个字里,今天读来依然能感受到那种职场与理想之间的拉扯感。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