盩厔之南三十里有台焉相传为马融读书之所予闻六籍穿凿于汉儒而女乐生徒之缪亦可资千古一笑途次口占一律聊以吊南郡太守云
扶风家世汉通儒,不重椒房重道腴。
庐郑久从高弟列,严敦敢望后尘无。
春围绛帐人如玉,月满荒台树有乌。
况是临江遗庙在,春风十里长蘼芜。
庐郑久从高弟列,严敦敢望后尘无。
春围绛帐人如玉,月满荒台树有乌。
况是临江遗庙在,春风十里长蘼芜。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作者路过一个叫"盩厔"的地方,听说那里有个台子是东汉大儒马融曾经读书的地方,于是有感而发写下的。
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 开头四句写马融这个人:
- 马融出身名门(扶风马氏),是东汉著名学者
- 他不攀附权贵(椒房指皇后家族),专心研究学问
- 他的学生都很优秀(庐郑指他的高徒)
- 一般人很难达到他的境界(严敦是普通学生)
2. 中间四句写眼前的景象:
- 春天里,当年他讲课的地方(绛帐)现在风景很美
- 月光下,荒废的读书台只有乌鸦栖息
- 江边还留有纪念他的祠堂
- 但周围长满了野草(蘼芜),显得很荒凉
3. 最后两句是感慨:
- 虽然马融很伟大,但如今他的遗迹已经荒芜
- 暗示再大的学问家也敌不过时间流逝
这首诗的妙处在于:
- 用对比手法:把马融生前的显赫和死后的凄凉作对比
- 借景抒情:通过荒台、乌鸦、野草等景物表达惋惜之情
- 语言平实但意味深长,比如"人如玉"形容学生优秀,"树有乌"暗示荒凉
整体表达了对古代学者的敬仰,也感慨时光无情,再伟大的成就最终也会被遗忘。这种对历史人物的凭吊和对时间流逝的感叹,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