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江南

寒沙日午雾犹含,萧瑟风光三月三。
扑地柳花新燕子,不由人不忆江南。

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春日午后的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的深深怀念。

首句“寒沙日午雾犹含”描绘了午后的景象,沙地还带着一丝寒意,薄雾仍未散去。这里的“寒沙”和“雾”共同营造出一种朦胧、清冷的氛围,仿佛时间在这一刻停滞,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的孤寂。

第二句“萧瑟风光三月三”点明了时间,正是三月的春天。然而,作者用“萧瑟”来形容风光,暗示了这个春天的特别之处。江南的春天通常温暖明媚,但这里的春天却带着一丝萧瑟,仿佛在诉说着某种淡淡的忧伤。

第三句“扑地柳花新燕子”则转向了具体的景物描写。柳絮飘飘洒洒地落在地上,新来的燕子在低飞徘徊。这些细节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生机,但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无常和变迁的感觉。柳絮的飘落和燕子的到来,仿佛在提醒人们,一切都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

最后一句“不由人不忆江南”是整个诗篇的点睛之笔。前面的景物描写都是为了引发作者对江南的回忆。江南的春天通常是温暖而明媚的,与眼前的萧瑟形成鲜明对比。作者通过这些景象,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江南的美景和曾经的生活,表达了对江南的深深怀念和眷恋。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春日午后景象的细腻描写,巧妙地融入了对江南的思念之情。作者通过对比眼前的萧瑟与记忆中江南的温暖,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和对远方故乡的眷恋。这种情感是普遍而深刻的,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王微

(415—453)南朝宋琅邪临沂人,字景玄。王弘侄。善属文,能书画,兼解音律、医方、阴阳术数。初为始兴王刘浚友。微素无宦情,江湛举为吏部郎,不就。与何偃书,深言尘外之适。常住门屋一间,寻书玩古,终日端坐,床席皆生尘埃,惟坐处独净。弟有疾,微躬自处疗,以服药失度卒。深自咎恨,发病不复自疗,弟卒后四旬亦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