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送朋友郑公绩去金陵参加科举考试的事,字里行间充满对朋友的赞赏和对社会现状的感慨。
前四句夸郑公绩才华横溢:他写文章时完全不受束缚(像忘了手铐一样自由),说话又温和有礼。他的文章像珍贵的麒麟图、占卜用的龟甲镜(比喻文章有深度、能指引世人)。
接着四句感叹现实:可惜这样的好文章被束之高阁(没人重视),真正的文化精髓已经很久不被推崇了。直到皇帝("皇五"可能指当朝君主)慧眼识才,郑公绩才获得重用。
最后四句聚焦科举考场:秋闱考场里,谁能真正传承文化精髓?(暗示多数考生徒有其表)而郑公绩就像古代名医一样("针膏肓"比喻解决根本问题),他治学严谨如古代掌管农业的大臣("司农"),必能纠正时弊。
全诗通过对比郑公绩的才学与科举现状,既赞扬朋友的真才实学,又暗讽当时科举选拔流于形式,表达了对真正文化传承者的期待。用治病、农事等生活化比喻,让说理更生动。
朱翌
朱翌(1097—1167)字新仲,号潜山居士、省事老人。舒州(今安徽潜山)人,卜居四明鄞县(今属浙江)。绍兴八年(1138),除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祠部员外郎、秘书少监、起居舍人。十一年,为中书舍人。秦桧恶他不附己,谪居韶州十九年。桧死,充秘阁修撰,出知宣州、平江府。乾道三年卒,年七十一。名山胜景,游览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