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琏老

湘中应中(陆钞本作山)古道场,复有峨眉道人住。
昔日三生藏里来,今朝十二峰前去。
杖锡飘然别故人,笑望梅花理征路。
我曾问公五宗派,电扫群生小见解。
直指万法无尽身,坐觉灵光满沙界。
辨舌横放倾天河,峥嵘整顿禅宗坏。
吁嗟我生在儒门,儒门大业无人论。
滔滔姑想天之下,衣冠满目如云屯。
焚香再拜愿圣主,一统三教清乾坤。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峨眉道人离开湘中古道场、前往十二峰云游的场景,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儒释道三教融合的向往。

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 前六句用生动的画面感描写道人启程:古道场、梅花、杖锡(僧人用的锡杖)等意象勾勒出超脱尘世的意境。"笑望梅花理征路"尤其传神,展现了道人潇洒自在的精神状态。

2. 中间六句转入对佛法的讨论:用"电扫群生"形容道人破除世俗见解的智慧,用"倾天河"比喻其雄辩的口才。"整顿禅宗坏"暗示当时佛教需要革新,道人肩负着重振禅宗的重任。

3. 最后六句转向儒家视角:作者自叹儒家学说无人发扬,看到世人只重衣冠外表("衣冠满目")。结尾"一统三教清乾坤"是诗眼,表达了打破门户之见、融合三教的思想主张。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画面感强:梅花、锡杖等意象让读者仿佛看到道人云游的画面
- 思想深刻:提出三教融合的愿景,这在古代是很有前瞻性的
- 语言生动:用"电扫""倾天河"等夸张比喻,使说理不枯燥
- 情感真挚:从"笑望"到"焚香再拜",情感自然流露

诗人通过送别道人,实际上表达了自己对精神境界的追求和对文化融合的期待,这种思想在今天看来依然很有价值。

胡宏

(1106—1162)宋建宁崇安人,字仁仲,号五峰。胡安国子。幼师杨时、侯仲良,而卒传其父之学。优游衡山下二十余年,张栻师事之。高宗绍兴中,以荫补官,不调。秦桧死,被召,以疾辞。有《知言》、《皇王大纪》、《五峰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