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屋叹
卧龙山下谁家宅,楼阁连云高百尺。阴阴乔木掩双扉,翠竹斜欹粉墙白。
墙边老人向我语,此宅曾经三易主。当年结构费千金,文杏为梁楠作柱。
其中池馆最幽闲,割取真山当假山。风牵弱柳侵窗碧,鸟蹴飞花缀砌斑。
朝朝暮暮欢不已,谁知衰盛旋相倚。产籍家亡可奈何,一朝更作尚书里。
珠帘翠幕复辉煌,慢舞凝歌乐未央。玉箫吹彻层台月,金鼎烧残绣闼香。
据门豪仆猛于虎,手把雕笼教鹦鹉。公子公孙尽慷慨,黄金挥掷如泥土。
尚书死后二十年,沧海渐渐成桑田。冠裳凋落繁华歇,朱履宾朋散似烟。
从此萧条日复日,子孙无力重修葺。鸳瓦飘零画栋颓,鸺鹠夜作人声泣。
花落花开空好春,苔痕满壁总伤神。参差乱石堆荒沼,十二阑干毁作薪。
不堪冻饿双眉皱,有人更把千金购。回首从前总惘然,风光今日还依旧。
我闻此言长太息,世事纷纭安可测。君不见蓬莱宫阙对南山,数传亦为他人得。
现代解析
这首诗通过一座豪宅的兴衰变迁,折射出人世无常的深刻哲理。全诗用讲故事的方式展开,就像一部浓缩的家族兴亡史。
开篇先描绘豪宅的气派:卧龙山下的高耸楼阁,绿树掩映的白墙,营造出富贵气象。接着通过墙边老人的口吻,道出这座宅院三次易主的沧桑史。最初的主人耗巨资建造,用名贵木材做梁柱,甚至把真山当假山装点庭院,极尽奢华。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家道中落,豪宅转手成为尚书的府邸。诗中用"珠帘翠幕""玉箫金鼎"等细节,展现新一轮的纸醉金迷。豪仆嚣张、公子挥金如土的特写,暗示这种繁华难以持久。
果然,尚书死后二十年,宅院再次败落。子孙无力修缮,瓦落梁颓,猫头鹰的夜啼取代了往日的笙歌。最讽刺的是,当后人冻饿皱眉时,宅院又被新贵以千金购得,仿佛历史又要重演。
结尾诗人发出感叹:连蓬莱仙宫都会易主,何况人间宅第?这种盛极必衰的规律,就像南山见证着无数家族的起落。全诗用具体可感的意象,让读者看到富贵如浮云的真理,比抽象说教更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