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年八月十三日元史成中书表进诏赐纂修之士一十八人银币且引对上奖谕擢授庶职老病者则赐归于乡阅二日中秋诸君以史事甫成而佳节适至又乐宠赐之优渥而惜同局之将违也乃即所寓天界佛寺之中庭致酒为玩月之赏分韵赋诗
圣主念前鉴,述作徵名儒。
群来高馆间,厕迹愧我愚。
孰谓此责轻,毫端有褒诛。
书成进丹陛,召对共拜趋。
去留虽不同,雨露均沾濡。
已淹三时劳,可废一夕娱。
况逢端正月,当空照眉须。
流光满金界,境与人间殊。
广庭布长筵,嘉肴荐芳腴。
岂惟多士集,亦有名僧俱。
兴酣贵形忘,谐笑不复拘。
觞行岂辞数,仰看转斗枢。
明晨即分袂,此乐诚须臾。
群来高馆间,厕迹愧我愚。
孰谓此责轻,毫端有褒诛。
书成进丹陛,召对共拜趋。
去留虽不同,雨露均沾濡。
已淹三时劳,可废一夕娱。
况逢端正月,当空照眉须。
流光满金界,境与人间殊。
广庭布长筵,嘉肴荐芳腴。
岂惟多士集,亦有名僧俱。
兴酣贵形忘,谐笑不复拘。
觞行岂辞数,仰看转斗枢。
明晨即分袂,此乐诚须臾。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明朝洪武年间,一群学者刚完成《元史》编纂工作后的庆功宴场景。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工作圆满的成就感
诗中"书成进丹陛"直接点明大家完成了朝廷交办的重要任务。学者们原本担心自己能力不足("厕迹愧我愚"),但最终连皇帝都亲自接见嘉奖("召对共拜趋"),还发了奖金("雨露均沾濡")。这种完成国家级文化工程的集体荣誉感,就像现代团队做完重大项目后的庆功会。
2. 中秋夜的特殊氛围
庆功宴恰逢中秋,诗中用"流光满金界"描写月光洒满佛寺庭院的景象。现代人也能感受到这种场景:白天刚开完表彰会,晚上同事们借着月光聚餐。既有美酒佳肴("嘉肴荐芳腴"),还有僧人参与(当时在寺庙办公),大家暂时放下工作时的严肃("谐笑不复拘"),就像现代公司团建时的放松状态。
3. 即将分别的复杂心情
最后四句突然转向伤感:通宵畅饮时看着北斗星转动("仰看转斗枢"),想到天亮就要各奔东西("明晨即分袂")。这种"庆功宴后即散伙"的惆怅,就像毕业聚餐或项目组解散时的感受,快乐总是短暂的("此乐诚须臾")。
全诗用平实的语言记录了一次历史性的文人聚会,既有完成工作的喜悦,又有佳节团圆的温馨,还暗含离别在即的不舍。最打动人的是那种真实的工作场景再现——从自我怀疑到获得认可,从严肃工作到放松庆祝,这种古今相通的情感体验,让普通读者也能产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