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道中

县古浮梁外,沙平草树秋。
远山明去鹭,骤雨咽鸣鸠。
岸狭水痕涨,云归暝色愁。
谁怜苏季子,尘土涴貂裘。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天旅途中的萧瑟画面,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失意。

前四句写景:古老的县城仿佛漂浮在河面,平坦的沙地上草木已染秋色。远处山间白鹭飞过显得格外醒目,突然的骤雨让斑鸠的叫声都变得低沉。这些景物描写充满动感(飞鹭、骤雨)与声音(鸣鸠),却透着一股清冷。

后四句由景入情:河水上涨几乎漫到狭窄的岸边,暮云聚拢让天色更显阴沉。这时诗人突然联想到战国时的苏秦(苏季子)——他早年落魄时貂裘破旧的样子,就像此刻风尘仆仆的自己。这个典故的运用,巧妙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

全诗妙在将旅途秋景与人生际遇自然融合,既有"远山白鹭"的视觉美,又有"骤雨鸣鸠"的听觉冲击,最后用历史人物的落魄身影,道出了古今文人共通的失意情怀。读来既能感受到秋景的苍凉,又能体会诗人内心的孤独。

俞德邻

俞德邻(1232~1293)字宗大,自号太玉山人,原籍永嘉平阳(今属浙江),父卓为庐江令,侨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度宗咸淳九年(1273)浙江转运司解试第一,未几宋亡。入元,累受辟荐,皆不应。因性刚狷,名其斋为佩韦(本集卷八《佩韦斋箴》)。元世祖至元三十年卒,年六十二。遗著由其子庸辑为《佩韦斋文集》十六卷(其中诗七卷),于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刊行,另有《佩韦斋辑闻》四卷。事见本集卷首元建安熊禾序,《至顺镇江志》卷一九有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