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杂事诗 其四十一

铸山难得矿常开,永乐钱荒不再来。
海外有商争利薮,国中何地筑謻台?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日本货币短缺为切入点,折射出明治维新时期的社会经济矛盾。

前两句用"铸山开矿"比喻国家财政来源,说矿山资源有限(难得常开),就像中国明朝的永乐钱币终会耗尽一样,暗示日本传统经济模式难以为继。"永乐钱荒"这个历史典故的运用,既点明货币危机,又暗含对过去繁荣的追忆。

后两句笔锋转向现实矛盾:海外商人(可能指西方列强)争相来日本攫取利益(利薮指利益聚集地),而国内却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建立交易市场(謻台是古代市场建筑)。这里用"海外"与"国中"的强烈对比,揭示出日本在开放国门后面临的困境——外资涌入冲击本土经济,而本国商业体系尚未健全。

全诗通过"钱荒-争利-无市"的递进关系,生动展现了明治初期日本在现代化转型中的阵痛。诗人将经济现象转化为具象的诗歌意象(矿山、钱币、高台),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时代变革下国家的焦虑与迷茫。

黄遵宪

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晚清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汉族客家人,广东省梅州人,光绪二年举人,历充师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工诗,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黄遵宪有《人镜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