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避暑山庄中一处名为"镜水云岑"的景观,通过水和云的意象展现了一幅空灵悠远的山水画卷。
前两句"水镜涵虚朗,岑云远接连"用镜子比喻平静的湖面,清澈见底,倒映着天空;远处的山峦与云朵相连,构成一幅水天相接的壮阔画面。这里的水和云都是流动不居的,但诗人却从中看到了永恒的美感。
中间四句进一步描写光影变化:山间的雾气映着青翠,波光与暮色交融。这些景物都在不断变化流动,但诗人认为不必刻意用语言来描述("不著象言诠"),因为自然本身已经足够美好。
最后两句提到康熙皇帝("皇祖")曾在此题写"俯察仰参",意指既要观察大地,也要仰望天空。诗人认为这个题词完美诠释了易经的智慧,说明这里的景色蕴含着天地至理。
全诗通过水、云、光、影等元素的描绘,展现了避暑山庄清幽自然的景致,同时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思考。诗人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山水之间的宁静与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