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唐代天宝年间的诗人为切入点,用平实的语言探讨了人才与机遇的关系。
前两句讲一位天宝年间的诗人离开京城后又返回,确实曾向朝廷上书自荐。这里"去却回"的转折,暗示诗人对仕途的执着追求。
后两句是作者的议论:如果当地有名望的老人们(耆旧)提不出新见解,英明的君主又怎么会抛弃真正有才的人呢?这里用反问语气点明主旨——不是君主不重视人才,而是有些人确实缺乏真才实学。
全诗最精彩的是"若为耆旧无新语"这句,尖锐指出某些所谓名士只会陈词滥调。诗人用"凤林"(人才聚集地)作标题,却写了一个求仕失败的案例,形成巧妙反差,暗讽那些徒有虚名之辈。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用简单事例讲深刻道理:真正的人才不怕被埋没,关键要有真才实学。直到今天,这种对"混圈子""吃老本"现象的讽刺依然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