怅望雁山云

怅望雁山云,柴门一欠伸。
笭箵潭底影,襏襫雨中身。
红煮溟波日,青回烧地春。
青城新裸奠,余景付诗人。

现代解析

《怅望雁山云》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水间的隐逸生活图景,同时透露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慨。

首句“怅望雁山云”,诗人站在柴门前,远眺雁山的云雾,心中涌起一丝惆怅。这里的“怅望”并非简单的感伤,而是一种对自然美景的深深陶醉和对生活的思考。

接下来的“笭箵潭底影,襏襫雨中身”,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潭底的倒影和雨中的身影。笭箵是一种捕鱼工具,暗示了诗人隐居的生活;襏襫则是雨衣,表明诗人即便在雨天也依然在自然中漫步,享受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红煮溟波日,青回烧地春”,这两句诗色彩鲜明,充满了生机。红日映照在广阔的海面上,仿佛在煮着波涛;大地回春,青草重新冒出,像被火烧过的地方又焕发出新的生命。这里,诗人通过自然景色的变化,表达了对生命力和自然循环的赞叹。

最后两句“青城新裸奠,余景付诗人”,诗人提到青城山的祭祀活动,暗示了自己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而“余景付诗人”则是说,这些美好的景色和感受,最终都留给了诗人去品味和记录。这里,诗人不仅是在享受自然,更是在用诗歌去捕捉和传达这种美好的体验。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山水间的隐逸生活,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诗人用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而充满生机的世界,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自然的魅力。

舒岳祥

(1236—?)台州宁海人,字舜侯,一字景薛。理宗宝祐四年进士。仕终承直郎。尝以文见吴子良,子良称其异禀灵识,如汉之贾谊。后以文学名。宋亡不仕,避地奉化,与戴表元友善,表元之学,得力于岳祥为多。尝读书于阆风台,人称阆风先生。著述统名《阆风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