雩祭斋居

节惟龙已见,卜云吉其符。
圜丘将有事,祈岁为民谋(叶)。
斋居涤身心,颙若敬以孚。
冬春雪雨滋,慰我三农夫。
举趾播嘉种,胼手辟荒芜。
群然望丰稔,将谓逭饥臞。
芃芃未观麦,青青已瞻蒲。
设十日不雨,此意复虞辜。
空庭盼云脚,伫立徒嗟吁。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帝王在春旱时节举行祈雨祭祀的场景,展现了心系百姓的忧患意识。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1. 祭祀缘由(开头六句)
诗人用"龙已见"(星象征兆)、"吉其符"(占卜吉利)说明祈雨仪式的正当性。"圜丘有事"指在天坛举行祭祀,"为民谋"直接点明是为百姓求雨。斋戒沐浴的描写,展现了祭祀者虔诚庄重的态度。

2. 农事期盼(中间八句)
通过"冬春雪雨滋"的回忆,反衬当下干旱的焦虑。"胼手胼足"生动刻画农民辛勤劳作的画面,"群然望丰稔"道出集体渴望。麦苗"芃芃"(茂盛)、蒲草"青青"的植物描写,暗示农作物正处在关键生长期,急需雨水。

3. 忧心如焚(结尾四句)
"十日不雨"的假设将焦虑推向高潮,"空庭盼云"的意象极具画面感。最后"伫立嗟吁"的定格,让读者仿佛看见诗人仰望天空的焦急身影,把祈雨不得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艺术特色:
- 白描手法:用"举趾播嘉种"等具体农事细节,避免空泛说教
- 情感递进:从庄重祭祀到焦急等待,情绪逐渐升温
- 双线结构:既写帝王祭祀,又写农民劳作,体现"以民为本"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真实记录了古代农业社会"靠天吃饭"的集体焦虑,通过统治者视角展现了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今天读来仍能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忧患意识。

0